易煤网 > 行情资讯 > 相关行业 > 建材 > 山水清盘,反思胜于关注结果本身

山水清盘,反思胜于关注结果本身

11月11日,山水水泥表示无力偿债,将宣布倒债破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5000万吨,位列国内第七的水泥集团,山水用了近20年事件,而再到申请清盘,却只用了1年。

回顾整个事件,国内几家大型水泥企业的股权角力,无疑是加速山水帝国崩塌的关键,今后无论山水破产风波走向何处,对于现今中国水泥行业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反面教材。

事件回顾:

2014年底,山水投资内部矛盾激化,此时张才奎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建材。然而,低价引入却引来相关利益方不满,先是亚泥(241.25元/吨,0%)增持到20.9%反超中国建材,紧接着天瑞(224.17元/吨,0%)水泥在资本市场购入28.16%山水股份,成为山水水泥最大股东。这一系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演出,终于招致张氏父子对天瑞水泥的不满。前者认为天瑞集团“恶意”收购,后者则自信通过资本市场购入山水股权没有任何问题。

在此情况下,山水集团并未给予大股东天瑞集团董事席位,而这种不太符合资本市场规律的做法立即引发天瑞集团“反击”,天瑞提出召开股东大会,罢免其中一名现任非执行董事以外的全体董事及委任七名新董事加入董事会。而后,天瑞的激进做法,自然招来相关方抵制,至于后来面对控制权争夺可能的落败,中国建材与亚泥结成联盟已经是后话。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纵观整个事件,各方拳击式的你来我往,是使得双方裂痕不断加深的关键,也为山水走向清盘埋下伏笔。

那么大股东角力是如何加速山水崩溃的呢?简单而言,由于大股东互不相让,难以达成共识,公共持股低于10%的山水水泥,于年初起一直停牌。与此同时,上半年山水已经从银行抽贷36亿左右现金,基于其现金流和利润仅20多亿的现状,必然难以承受,加之半年亏损11亿元,更是加重了现金流危机。

另外,6月,标准普尔表示下调山水水泥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从“B+”被下调至“CCC”,并指出,“考虑到控制权变动,以及该公司业务管理能力和债务偿付能力带来的风险,银行是否会继续提供融资也存在不确定性”。至此,山水水泥再想融资发债或者续贷已经不可能,债务违约风险大增。

事件启示:

简单梳理事件发生过程不难发现,山水水泥走向破产,实为内忧外患下的必然结果。那么,故事讲到这里,山水申请清盘事件对于国内水泥行业到底有怎样的启示呢?

1、尊重资本的力量。细观事件起因,在天瑞大举买入山水股份后,张氏父子简单的将这一资本行为定性为“恶意收购”,并拒绝大股东天瑞水泥进入董事会,这种做法实际上严重漠视了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的地位。在国外,类似天瑞的做法早已有之。例如西麦斯收购瑞科尔以及拉法基(257.25元/吨,0%)收购篮圈等等,但这些被认为是“恶意收购”的事件,均未导致如今山水水泥的局面。

资本的流动以及企业间的股权收购,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为干预是一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实非明智之举。

2、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了解。天瑞收购28.16%的山水股份之后,原想结合山水投资的25.09%达到控股山水水泥的目的,未曾想触犯了香港证监会条例,流通股低于10%,不得不停盘。而后,中国建材由于操作失误,在香港法院的制止下也未能完成对山水投资股票的收购。

各方接连在资本运作中出错,在于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香港作为国际化的自由资本市场和国内有所不同,运作规则与国际接轨。在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认识方面,国内企业显然还有一定差距,其根源是近些年国内水泥行业发展过快,从企业到行业,成熟度有所不足。

3、凡事“和”为贵。目前的山水乱局,实为不折不扣的“多输”局面。商场讲求平等对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求到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在整个事件自始至终矛盾各方均未做出值得对方信服的让步,而是一味的针锋相对,此乃最大遗憾。

古人云,以和为贵。“打”的目的在于“和”而非鱼死网破。张氏父子若不漠视职工利益,董事会若不完全排除天瑞,天瑞若不要求彻底重组董事会,那么结局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转机”曾多次出现,但各方未能建立有效的互谅和沟通,山水水泥随之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综合来看,中国水泥行业过去十多年开疆辟土,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创造了世界水泥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多是建立在无序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行业成熟度、企业胸怀以及对国际化贸易规则和资本的认识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的

易煤网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易煤网/易煤资讯"的所有文章、数据、图片稿件,版权均为"易煤网 www.yimei180.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易煤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关键词 : 山水水泥

© 2015 易煤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和略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 | 沪ICP备140527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