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运巨无霸诞生--中国远洋海运
2月18日上午,由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央企合并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酝酿大半年的两大航运巨头的重组合并终于落幕。
随后,中远、中海旗下的四家上市公司中国远洋、中远太平洋、中海集运及中海发展发布公告,宣布签订一系列资产重组交易和服务协议。
去年8月7日,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涉及的八家上市公司宣布停牌,拉开了改革重组的帷幕。1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两家集团实施重组。
此次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新的航运巨无霸“中国神运”诞生,不过,如何更好地实现1+1大于2的整合,应对航运市场的挑战,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在此之前,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一直是国内航运业的前两大巨头,也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合并后的新集团,员工数达到了11.8万人,总资产更是达到人民币6100亿元。
根据公告,中远、中海重组将首先围绕集装箱运输、船舶租赁、油运业务、散运业务、金融业务等板块开展,暂不涉及其他业务领域,中远航运、中远国际、中远投资以及中海科技四家上市公司暂不参与重组。
由此,此次重组涉及内地和香港4家上市公司共7只股票,包含70多项资产交易,其复杂程度居中国资本市场之首,也是近20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上极其罕见的复杂重组交易。
上述重组完成后,中国远洋将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供应链发展的上市平台,成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航运公司。
新集团成立后,在运营规模上拥有多个“世界第一”:分别是船队综合运力8532万载重吨/1114艘,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3352万载重吨/365艘,油轮运力1785万载重吨/120艘,杂货特种船队运力300万载重吨。
此外,在集装箱码头、船队等方面也是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在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将超过46个,泊位数超过190个,集装箱吞吐量9000万TEU,排名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50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集装箱租赁规模超过270万TEU,居世界第三;集装箱船队规模158万TEU,居世界第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接单规模以及船舶代理业务也稳居世界前列。
不过,今年航运业的外部环境依然会较为低迷,代表干散货航运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指数(BDI)已跌破300点,连创历史新低。
对于如何通过重组整合应对航运业的挑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告诉记者,重组后将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上下游的产业,“过去我们的产业相互竞争,在细分市场没有优势,在国际竞争地位中站不住脚跟,通过资源整合之后,中远、中海的资源进行了放大,我们也会整体改革布局抗周期性,除了发展以航运、全球码头、全球物流为纽带的航运板块,更重要的是将打造航运国际金融控股平台。”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万敏也指出,这次重组主要依照四个维度,一是规模生产,二是盈利能力,三是抗周期性,四是全球融资。“我们将从传统的思维转向客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并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