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煤炭数据释放何种信号
7月受环保等因素影响,原煤生产不及预期;迎峰度夏期间,进口煤增量明显,全国发电量大幅提升。进入8月,产地生产仍受到一定限制,进口煤政策有再度收紧可能,气温季节性降低,发电量将逐步走低。
原煤产量增速由正转负
7 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82 亿吨,同比下降2.0%,上月为增长1.7%。日均产量908 万吨,环比下降9%。1-7月份,原煤产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较1-6 月累计增速回落0.5%。
解读:7月原煤产量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增速依旧回落,原因在于,一方面6月产地环保、安检结束后,余威仍在。7月9日,山西地区开展为期82天的全省范围煤矿大检查,7月中旬,内蒙古开展鄂尔多斯开展全区煤矿安全生产检查,导致部分煤矿复工进度缓慢;另一方面,7月港口价格持续下行,而产地在环保期间涨幅相对较大,造成贸易商发运倒挂现象严重,发运积极性不高。煤矿销售不畅,生产恢复进度缓慢。
随着去产能的不断推进,煤炭产能持续向资源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三西地区集中。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共计34.5亿吨,三西地区合计产量达23.02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66.82%。2018年上半年,三西地区产量合计11.55亿吨,占全国比重68%。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煤矿数量由“十二五”末1.2万处减少到7000处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有序退出,积极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三西地区7月份已有部分新增产能投产。同时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已批复了12个煤矿项目,涉及总产能4900万吨。这些煤矿大多分布在优质煤炭资源丰富的新疆、山西、内蒙古等省区。
今年国家积极推进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逐步与北方地区相衔接,有序引导退出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煤矿。同时,产能置换煤矿关闭退出的时间也得以明确。建设煤矿产能置换方案中的退出煤矿(含核减产能),最迟要在建成煤矿投产前核减到位。生产煤矿产能置换方案中的退出煤矿,要在产能核增申请得到批复后6个月内关闭到位。上半年,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等多地陆续组织煤炭产能指标置换,其中,河北完成了1208万吨煤炭产能指标置换,湖南涉及118.3万吨指标,黑龙江省也正在组织煤炭产能置换。煤炭产能置换将进一步提高煤炭产能集中度,优化煤炭行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进口煤总量创新高
7月份,煤炭进口2901万吨,为2014年1月以来最高,同比增长49.1%,比上月增加354万吨。1-7月份,煤炭进口1.7亿吨,同比增长15.0%。
解读:
7月进口煤总量大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今年迎峰度夏力度空前,进口煤作为东南沿海电厂的有力补充,沿海进口煤政策并未收紧,进口煤通关顺畅。
年初,政府确定了“2018年进口煤总量不超过2017年”的要求,1-7月进口量已占17年全年进口量的64.67%。按照全年煤炭进口总量不增加的要求,8-12月,煤炭进口量需控制在9570万吨以内,月均进口量需降至1914万吨左右,较1-7月月均进口量将减少590万吨左右。据李廷分析,1-7月进口同比增加的主要是动力煤,而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东南沿海省区,如果进口总量确实要控制的话,那么8-12月进口减少的主要煤种也是动力煤,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所受影响也最大。
据了解,目前福建地区已有部分电厂进口煤配额用尽,当前夏季用煤高峰期已逐步进入尾声,电厂以及港口库存仍处于相对高位,进口煤政策是否会再度收紧需持续关注。
火电增速回落 水电大幅上涨
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甘肃、湖北、吉林、辽宁、山东等地多发极端高温天气,居民空调用电量快速提高。受工业用电需求旺盛和持续高温影响,发电量迅速攀升。
7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133.8毫米,比去年同期多18.9%,多地来水增加,云贵川地区水电站多满负荷发电。7月,长江电力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向家坝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295.11亿千瓦时,刷新梯级电站7月发电量记录。
总结:7月受环保等因素影响,原煤生产不及预期;迎峰度夏期间,进口煤增量明显,全国发用电量大幅提升。
进入8月,产地方面,山西开展环保回头看,且8月上旬,产地仍处于发运倒挂状态,煤矿生产积极性并不高,若产地生产持续低迷,对产地价格将形成一定支撑。电力方面,8月全国仍有多地气温较高,但近期多个台风入境以及气温季节性走低,同时西南地区降雨不断,水电出力仍处于较高水平,火电负荷逐步降低,15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合计仅为77.60万吨。在电厂以及港口库存高企的情况下,去库存进度缓慢,港口价格上行压力较强。进口煤方面,需重点关注进口煤政策是否会再度收紧。
